《志愿者》:人生的七十分之一
《志愿者》这部电影讲述了目的并不单纯的肖然从北京来到了云南这里要做一位志愿者,当一名老师,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精心包装的“明星团队”,但真正来到这里后,发现现实与他想象的差距太大了,使他不由的要回去。但一场暴风雨使他不得不留在这个小地方,成为一名音乐老师。面对孩子们的淳朴与善良,以及对歌唱的渴望,他喜欢上了这里,这个温暖且纯洁的地方。
终于路修好了,肖然可以回去了,在为肖然践行的晚上,他听到了陈老师写的这首诗,
假如一生能活七十岁,一年就是生命的七十分之一,用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来做志愿者,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虽然肖然回到了北京,但当他收到了孩子们歌咏比赛一等奖的好消息时,收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与问候时,他又决定了去那里当志愿者,不过这次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去用自己生命的七十分之一让人生更加精彩!去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电影的片尾出现了这样几句话:
与天使比爱心,与死神比速度。——应急救援志愿者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环保志愿者
到国外做志愿者。——海外志愿者
志愿者的微笑是最好的名片。——大型活动志愿者
爱心之水,和谐之源。——社区服务志愿者
像他们这样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自愿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偏远的西部地区支教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展现出了当代人默默奉献爱心,找到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动人经历。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