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陈大可|从追梦人到拓荒者,海洋(4)
“跨界”,会与美景不期而遇
在陈大可的办公室有一幅装裱好的书法—— “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细看便会发现落款处是陈大可三个字。当记者感慨其书法造诣了得时,陈大可笑了笑,“我擅长不少乐器,在国外还曾组过乐队呢!当然,对乒乓球我也一直很喜欢,也一直坚持着锻炼。”全面发展对他而言,从不是一句虚言。
本科学的物理学,研究生转战物理海洋学领域,一直到留学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研究方向作了调整,将重点从近海转移到热带大洋和短期气候变化。从陈大可的个人履历来看,他一直在挑战,一直在寻求突破。
陈大可坦言,在湖南师范大学(原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求学的日子让他时常感怀于心。“师大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她的包容以及多元的人文环境。这对我以后的成长和研究生涯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青春年少记忆 深刻的是一起玩耍成长的同学,以及亦师亦友的师长。至今,他还记得求学时邀三五好友夜游岳麓山北门关,抑或畅游湘江河畔的场景。
“师大极富底蕴,有着优秀的人文传统。”陈大可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得“中文系聚集了一批很厉害的学者,外语系也很棒”。较之一般的理工科,他更喜欢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那个时候,因着我外文好,物理系还对我特别开放了教师阅览室,就像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那种被包容的感觉其实也是我 最后想要再努力一把,报考海洋学研究生的原因之一。”包容的环境给了他自由生长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沃土。
也正因为喜欢挑战,又富于创新精神,陈大可在研究中屡屡破壁。“我是兴趣比较广泛的,很多时候科学上一些突破都是边缘开始,学科交叉时出现的突破。”他说,“我比较得意的几个工作都是这样开始的。很多工作,别人研究好多年了,都有一定的框框在那里,我作为一个新进入者,可以不受这些条框所约束,想法就不一样,虽然都在海洋领域,但我做的特别杂,不喜欢抓着一个东西不放,一旦有了突破和成绩,我就会暂时先放下来。当然我做的东西比较领先,一旦别人都来做了,我就换一个方向。”陈大可表示,科研人员需要想前人所不敢想,能有自己的创新性。尽量不要去做跟风的东西,要有创意。因此,他的科研屡屡取得新成果,完成了一系列关于近海混合及其动力和生态效应的原创性研究,系统阐释了海洋混合机制,创建了一个新颖有效的混合模型,为攻克混合这一物理海洋学重大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厄尔尼诺预测方面的一个突破型工作。当时宇航局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有一个研究厄尔尼诺的合作项目,陈大可把当时最流行的哥伦比亚那个模式拿过来看了一下,马上想到了一种改进预测效果的可能性,但一开始不敢相信这么简单的办法以前十几年没人试过。直到后来别的办法都不奏效,才回过头去尝试最初的想法,结果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模式的预测能力,改变了人们对厄尔尼诺可预测性的认识,在相关学术领域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