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尖子生26刀刺死班主任启示:死亡教育非常重要(4)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要经常与孩子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适当引导孩子如何看课外书、电视、上网;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通过养一些花草和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等,还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义工活动,如环保、敬老、献爱心等去发现和关心更广阔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人生。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它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多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这就要求家长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好学的精神,要有美好的行为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阅读和观影也很重要。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绘本,或者BBC十集纪录片《生命》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等,启发孩子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提问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比如“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喜欢哪个角色?你觉得他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如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如何选择等。
让孩子1岁接触“危险”
卢丹映表示,目前生命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是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英国有个《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其中“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财产第二”、“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内容都涉及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刀具、电、火等危险的东西,当他们有一天碰到时,就会手足无措。事实上,孩子在1岁时,家长就可以开始对其进行引导,让孩子从身边的事开始接触‘危险’。”卢丹映说,当某个危险发生在大人身上时,例如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家长可以把这些危险的结果展示给孩子看;当电视上播放有人溺水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分析溺水的痛苦和危险性,让孩子今后有意识地去注意。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看似琐碎,但可以在意识层面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同时,卢丹映建议,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画册。如《爷爷没有穿西装》可以让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一粒种子的旅行》展现给孩子一粒种子从出生到凋零的全过程。
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契机清明节之际,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死亡这个话题。孩子可能会问起,“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此时,我们该如何回答?让孩子过早接触死亡这个话题,是否会引来悲观和绝望?对于幼儿的死亡教育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