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校外培训机构 组织中小学生竞赛(2)
声音
专家:建议禁止义务教育通过选拔招生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校外补习班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上补习班已成为当今中小学生“标配”。甚至形成了家长之间、学生之间互相攀比“谁上的补习班更好”之现象。据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的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看来,治理“补习班顽疾”刻不容缓。
校外“补课”校内更易“开小差”
为什么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中小学培训班?是学校职能缺失还是学生学习竞争过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认为,产生校外培训种种无序和违背规律的各种乱象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明里暗里的条件要求。也有观点认为,家长之间的攀比之风也是滋生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南昌师范学院教育评估院院长叶存洪也观察到,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群体焦虑。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还与公立名校联手,实现对优质生“掐尖”,更助长了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
叶存洪认为,节假日让孩子从学校的课堂转战到校外培训机构的课堂,孩子永远关在房子里,坐在书桌前,不利于大脑的发育。此外,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提前学习了,当课堂上老师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他就觉得“我都懂了,用不着听了”,就会开小差,从小就难以形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后续的学习反受其害。
不能靠学校提前放学来减负
陈国治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靠学校提前放学来减负。如何靠制度化而非仅仅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深化推动学校去满足各类必要的课外辅导需求;如何让学校减负增效,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经费压力;如何让学校教师不愿意违规参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体面而有尊严地工作,逐步实现“让教师成为令社会羡慕的职业”,这些应当还有制度创新的空间。
比如,允许学校在规范的标准和条件下,适当地开展基于真正的学生需求和自愿的课外辅导培训,允许适当地收取费用。陈国治认为,如果把教育的课外供需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现象,那么,国家办的学校不应该放弃这一平等参与机会。当然,这必须要有相应的规范制度和教育督导监管。在课外培训上,做到校内校外一个监管标准基础上,针对学校教育本身的事业特殊性,可以有针对性地严格监管措施,保障学校教育的应有功能。
叶存洪同样认为,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置身事外,也应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配合做好“疏导”工作。比如,针对家长的“三点半烦恼”(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时家长还没下班,只有将孩子往校外培训机构送),学校应建立“弹性离校”制度,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缓解家长你追我赶的焦虑感;不面向社会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变相竞赛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