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澧南中学毕业证样本(15)
7、新建预制厂。1979年投入6万元,在刘家河建成了澧南第一家预制厂,生产各种水泥预制件,为全垸迅速兴起的楼房建设热房提供了大量材料。
经过几年滚雪球式的发展,到1981年,全社社办企业已发展到砖厂、农具厂、油厂、精制茶厂、预制厂、建筑工程队、采石厂、砂石采挖队、缝纫社、编炮厂、印刷厂、联运组、渡口、渔场、林场、种植茶场等16家,固定资产增加到350多万元,是原来的七倍之多。企业效益也越办越好。按当时的不变价,社办企业年创产值已达300余万元,实现利润70余万元,上交国家税收40万元。
花儿为民开
社办企业利润除用于继续发展企业外,上交公社的部分,全部用于了本社的公益事业。当时所办的几件实事,至今仍为澧南群众所称道。
1、修中学。澧南中学原由一座名为上观宫的寺观改造而成,校舍破败,拥不堪挤。1980年,社办企业有了积累后,群众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子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群众要求,公社从企业上交中一次拿出16万元,建成了一连16间2层的教学大楼。
2、修住院楼。澧南虽距县城很近,但因澧水阻隔,群众就医很不方便。而当时的澧南卫生院住院部又床位不足,且简陋不堪。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公社又从企业上交中投入10万元,建成了卫生院住院楼。
3、建电影队,修影剧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澧南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渐迫切起来,特别是看电影。于是公社又投入3万元,购置了全套放映设备,组建了电影放映队。接着又投资8万元,建起了可容千人的影剧院。
4、建设广播网。澧南广播站建站之初,仅有一台功率为40瓦的扩音器,外线都是因陋就简的竹木,不少地方还是“竹节通”,群众经常听不到广播,给日常行政也带来了很大不便,尤其是在防汛抢险时。1979年,公社投入3.5万元,将广播室扩容到1800瓦,外线全部换成了水泥电杆,共21.7杆公里。
5、改善防汛条件。1980年大灾之后,我们深感防汛通讯和照明的重要。便于当年投入8万元,沿澧、道二水大堤架设了防汛专用电话线、广播线和照明线。
6、支付抗灾费用。仅1980年就支付紫水溪、双两处排渍机埠的排渍费8万元。
7、解决老干部津贴。七十年代后期,一批参加工作较早的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纷纷进入老年,退出工作岗位。为了稳定干部队伍,搞好干部新老交替,又不加重群众负担,公社每年拿出近3万元,对一批达到一定条件的老干部实行了津贴制度,每人每月6、8、10元不等。
严禁剥白菜
有人说,社办企业是一蔸白菜,什么人都可以剥。可是当时澧南公社党委和革(管)委却严禁对企业“剥白菜”,而且首先从领导做起,从机关做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