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骆驼坳中学毕业证样本(3)
1972年春,为贯彻周总理“为革命学文化、学业务”的指示,学校针对教学质量差,学生水平低的实际情况,恢复教务处,恢复教研组,对学生实行按实有文化程度编班,采取措施,开展声势较大的突击补课。教学气氛浓烈,教学质量有所回升。学校发展到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余人,教职员工35人。
1973年底,开始批林批孔,至1974年春,反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把学校纳入“农业学大寨”的轨道。强调用大寨精神办学,为农业学大寨培养急需人才。
当时,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社会调查,根据人才的需求,在高中二年级开办专业班.高一办侧重班,初中办普通班。1974~1976年,先后办有农会班、农机班、农医班、水利班、文体班。与此同时开辟虎母山农场,创办蓄电池厂和腐殖酸农肥厂,学校还抽出专人,依据社队需要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文革”期间,教材和教学计划均无明确规定,学校畸形发展。但师生敢想敢干,气氛活跃,如文艺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师生合演《沙家滨》、《红灯记》,遍及全区,备受欢迎。学生瞿秋芳,两年夺省、地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七项冠军。学校体育运动队女排、男篮出访白莲、关口、蔡河等地,赢得称赞。广大教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耗尽心血,倾尽全力,培养出大批有用之才。如瞿季林等一大批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郭国成等一大批学生学有所长,或当医牛、会计、司机、电工、中小学教师,或担任村镇干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如胡定中等一大批学生,立志农村、热爱农村、奋发图强,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如李向文等,在恢复高考时的社会招考中,率先考入高一级学校,直至1980年,每年都有原我校“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
1976--1999年,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师生员工从不足500人增至2500余人,破旧不堪的校舍,变成群楼高耸,绿树环抱的园林式学段。这个时期,是我校发展最快,也是最为辉煌的阶段。
1976年“四人帮"倒台,学校实行抓纲治校,强调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1977年取消革委会,贫宣队退出学校,实行校长责任制。同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8年,本区严坳中学的高中部并入本校,部分大队办初中先后撤并,不少学生到本佼初中插班。特别是许多往届高中毕业生纷纷返校参加高考复习。在校学生人数,包括参加高考复习的社会青年,猛增到800余人。学校面临住房不足、课桌凳奇缺、教师少、学科不配套等严重困难。为把握时机,夺取高考胜利,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迅速撤回农场班,转让蓄电池厂。集中教师的全部精力,投入教学第一线。并通过请求调派、四处选聘、雇请代课教师等办法,扩充教师队伍,增强教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