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附属中学毕业证样本
国师附属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附中总述
国师附中全称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成立于抗日战争这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难时期。
沿革1940年4月,国立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国师)院长廖世承呈请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要求创立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核准后,6月成立附中筹备委员会,院长廖世承委任本院教育系教授朱有瓛为筹备委员会主任。7月,筹备告竣。
8月20至24日第一次招生;9月16至18日第二次招生。10月开学,学院聘朱有瓛为附中主任;暂借国师第一院第二舍的李园为校舍。
暂借期间用法币一千万余元在安化县蓝田(今涟源)的六亩塘购置土地30余亩,建筑永久校舍。1942年夏,校舍建筑完工。
8月,自李园搬迁至六亩塘。1944年,日寇侵湘,为避战乱,6月搬迁溆浦,借赵家村和赵氏祠堂和民房做临时校舍。
光复后,1946年8月奉命搬迁衡山县南岳大庙东廊(由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学让予),历史3年半。
1950年2月,与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省立十二中)合并为省立衡山中学,并搬迁至衡山县城西街两路口原省立十二中校址所在地。
至此,国师附中完成了它全部的历史任务,并相继由湖南省立衡山中学、衡山第二中学、衡山第一中学和衡东县第一中学薪火相传。
概述国师附中创办于抗日烽火弥漫之际,有着数次搬迁的遭遇,艰苦创业的过程,不曾进入过城市,而长期处于乡村。勤俭艰苦之风,赖以养成。
朱有瓛校长对师资的选择,均要求学验俱佳,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国师附中恰好有着取之不尽的师资来源。抗战胜利后,教师薪俸甚为微薄,生活艰苦,但能以为国育才为乐。学校对学生之管理,初中按童子军之准则,要求从严。却又强调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能在短期内从尊师重道之境进入亲师乐道之境,形成纪律严明而又活泼生动的局面。
对于学生,重质不重量。招生考试严格,择优录取,班不超过50人,组不超过30人。国师附中创办之初就采用导师制。平时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强国兴邦只希望寄托于莘莘学子,注重学生之艰苦创业的精神,强调劳动实践,以纠正以往读书人的通病。而于体育,注重普及而反对选手式的锦标主义;强调学生的仪表仪态,要求学生着装整洁,潇洒大方,彬彬有礼。
教学方面,认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强调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全神贯注听讲,即所谓“上学以神听”;基本技能方面,提倡多读、多写、多思考、多练习、多实践,即所谓“熟能生巧”;基础知识强调博闻强识,而用之于解决实际问题,反对以记为最后目的的死记硬背。
1947年以前,有“思潮”等学术社,1949年上期,社团如雨后春笋,出现“大众”、“浪潭”、“格致”等社,社团均有自己的刊物,一般办墙报。有的有油印刊物,少数用铅印,这些刊物,常成为社团成员对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