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教育国际化道路怎么走?(2)
举个简单的例子,2013年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举办了一项数学考试,70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上海获得全球第一。但是2016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学生再次参加考试27名,而芬兰学生获得全球第一。分析发现,上海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之外,上许多辅导课。相比之下,芬兰孩子每周上课时间36个小时,而上海56小时,芬兰学生有20个小时用于社会实践、看书和其他活动。这就是不同的教育模式,这就是教育发展的差距。
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贡献?本土教育国际化是不是意味着只比较分数和成绩?中国的教育产品拿到国外有没有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中国教育界深思。
B
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应体现民族内涵
在今天全球化日益明显、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相连的状况下,中国教育应该如何为世界做出贡献?具体又该如何实现呢?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副主任王红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要靠课程落地,更要基于本民族文化之根,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她指出,中国的教育资源走出国门,首先要产品化,还要坚持民族化,融入本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元素;认证化,通过国际认证推动海外落地;以及产业化,与资本携手、跨界走向国际。
“除了中国教育产品的‘出口’,现在邦德教育正在投入资源兴办的厚德书院也是本土教育国际化的典型实践。”何道明介绍,在厚德书院,三分之二的学生将参加高考。但学校依然可以通过小班化教学、走课制、定制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等方式,形成能够跟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植中华文化的“五育四德”又形成了厚德的价值观体系。“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功。这也是我们和万千中国教育者,愿意不断尝试和探索的最大动力。”
C
教育输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比欧美国家教育产品在世界各地的成功,中国教育需要借鉴之处在哪里?或者说,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黄亚生指出,西方的教育方式不仅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么思考。“我刚去美国时,导师告诉我,你写一篇文章,不要在乎结论,而要用合适的逻辑证明你的观点就行了。美国人强调给你数据和事实,自己可以去推理,即使跟老师不一致也没关系。在我看来,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优势。可惜在中国,我们往往只教给学生结果,而整个求证的过程却没有展开。”
出于对学生自我推理和学习的重视,美国的教育以讨论为主,而不是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做笔记、考试时再重复下来。“当然,中国的教育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把基础教育非常快地普及。但中国已经发展到了更需要创新的时代,相对应教育体制也到了应该改革的阶段。”
下一篇: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