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二十四中学毕业证样本(4)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当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向,但具体落实到学校中,不少学校或仅仅停留在认识上,或操作上难有作为。而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于学生“自主发展”,赵卫勇校长作了如下的阐释,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指学校通过“自我定向、自由选择、自我实践、自主研究、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不能自主发展的学生是失败的学生,学校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一切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中成长” 小吴同学刚进二十四中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学业成绩上不够好,只希望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父母也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以“影响学习”为由请班主任岳老师不要安排孩子担任班干。 2007年秋学期开始后不久,校园公开栏里张贴着一张公告,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观看。 原来,这是校教导处与团委就联合发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竞聘的通知,公布了参评条件,号召同学们争做学校的主人,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做法是:班级推荐、竞聘演说、学校确认。 小吴心动了。一学期来,她看到同学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待人接物,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自己却总是冷眼旁观,在同学们眼里,似乎成了一个渐渐被人遗忘的角色。压抑,孤独,自闭,使她感到“孤陋而寡闻,独学而无友”。 班主任岳老师也一直在关注着小吴的一举一动,她悄悄把小吴的变化与其母亲进行了沟通。在做通了小吴母亲的工作后,又鼓励小吴参加竞选。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小吴终于走向了演讲台。 选举结果当场揭晓,她如愿地当上了第二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主席。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她又一次走上主席台,郑重承诺:“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建成一个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一个同学真正热爱的团体。” 小小年纪,已然初生牛犊不怕虎;稚气的脸庞,透出一股自信与大气。 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后,她的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成功组织了多项活动,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身边的朋友多了,小吴的脸上又恢复了开朗而乐观的笑容。 “选择二十四中,就选择了一条追求卓越的路。师恩在左,友爱在右,永远伴我前行。” 第二年,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省常中,教师节她给岳老师的祝福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和灵魂。二十四中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调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中成长”的管理理念,提出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六自”方针:自我设计,自主创建;自我参与,自主提高;自我磨砺,自主管理。 常州二十四中不赞成那种居高临下的宣讲式德育方式,当我们将使用这种方式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时候,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原来通常由校方、师长来完成的宣讲、检查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进行自我教育。让同学们进行自主管理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更欢迎他们自己的选择,这让他们更体会到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这使同学们不仅受到了教育,还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 2.小记者寻访:给24中改个校名,行不 多年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就成立了文学社等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社团组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一些学生社团组织也与时俱进,逐步从打开校园象牙塔的大门,自觉地融入社会。而今,学校的小记者站正把学生的视野延伸到了社会。 以数字命名学校的,二十四中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初中了。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家长和学生常常为此而热议。 于是,学校的小记者们开展了一次寻访活动:给二十四中改个校名,行不? 小记者们首先走进了八(2)班,班上的男女生正分成正方和方法激烈地争辩着:二十四中要不要改校名?一派持校名应该改的观点,他们认为二十四中应该取一个更响亮、更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名字;另一派则认为不应该改:“二十四中在常州已经家喻户晓了,校名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小记者们也积极参与,抛出一个话题:假使请你给母校重新取个名字,换什么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红梅中学”,也有的说“天宁中学”,还有一名女生别出心裁——“放飞中学”。然而她的建议立刻引来争议,赞成者认为非常有创意,体现了学校的与众不同,反对者则认为“放飞”一词太普通了,有歧义,还很片面。 争论不下来,小记者们又请老校友来做做这个选择题。八(8)班的邵鸫瑜、张书航、徐乙江3位同学作为特派小记者采访了82届校友——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李亚雄。面对老校友,小记者最好奇的是,以前的二十四中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挺困惑,二十四中前面难道还有二十三中? 翻出学校的老照片,李亚雄手指当年校舍——“那时的操场是煤渣跑道,摔一跤膝盖上就是一道道血丝。水泥的乒乓球桌,中间横几块九五砖就是球网……二十四中留下了我人生最美的记忆,在这里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开始思考人生。” 李亚雄说,我们那一届(注:1982届)初二就分了教改班,一批老教师特别敬业,现在每次聚会我都会打听当年的恩师现在怎么样了,到了哪里。“虽然二十三中、二十二中这些校名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二十四这个序号已经没有意义了,但二十四中这个名字已经有了含金量,这是二十四中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老校友深情地说:“离开校园多久都会想起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 那么多所初中都把数字化名字改了,为何惟有二十四中一直没改呢?3位特派小记者再次主动出击,采访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蒋亚农。蒋亚农说,数字化名字来源于我国学校建制学的是前苏联模式。2000年后,一批学校,像我市同济中学、朝阳中学等都是那时更名,基本是看学校的生源辐射,以所处地区来命名。 “一个单位的名称要符合3个条件:反映该单位的基本性质,该单位的历史。再者,这个名称要让社会各界感觉比较适应。”蒋亚农说,“二十四中是市区仅存的以数字命名的初中了,也是我市少数几所更名少的中学之一,连省常中换的校名都比它多,这个名字保留了近40年,具有连续性,它反映了学校的声誉和办学能力,在社会各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若贸然改名,市民还需要重新适应了解。此外,二十四中对生源的吸引力不局限在学区内,如果改成地区性的校名如红梅,天宁什么来命名它,大家总觉得不妥当。“可以说二十四中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文化内涵,一种品牌。” 小记者有点不服气:那给它再换个品牌名字,蒋亚农笑了,品牌不是别人给的,是这么多年它通过自身积累获得的社会认可哦。 如今,随着常州二十四中小记者站的正式挂牌,生机勃勃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充分彰显个性风采。不少小记者都感慨地说道:“学校为了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给我们实践的机会,我们主动开展活动,既丰富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 3.学生动手承包校庆 2009年11月13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80周年校庆就要到来。走在校园里,你会发现每个教室、办公室外都挂上了新裱的书画作品。与众不同的是,这些书画作品并非出自什么名家手笔,而是二十四中的学生自己创作的。原来,二十四中学生自己动手承包校庆的一个侧面。 这次上墙的120幅书画作品有书法、国画、水彩画、刻纸等等,大部分由美术老师从学生参加比赛的作品中淘出,不过也有学生毛遂自荐,作品交了一幅又一幅。 九(2)班的史珺珺就一口气交了3幅,两幅是国画,一幅是刻纸。两幅国画画的分别是菊花和梅花,她觉得这两种花都有不屈不挠的品质,跟学习的精神有相通性。“这两幅画都是上个学期画的,我先跟美术老师、校外的国画老师商量后才动笔的,构图、用色都让我很满意。”九(7)班的许宁枫也交了3幅书法作品,选的都是古诗词。“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能够营造读书的氛围。”书画小作者吐露了一个共同的感受:书画道理与学习相通。 不仅是书画,校庆的节徽也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说起设计节徽,八(4)班的朱明君可是老手了,七年级时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的节徽她都参与了设计。可能因为她这一优势,这次校庆节徽设计,班主任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她。不过这幅作品最终从十几幅作品中脱颖而出,倒令朱明君自己十分意外:“以前只拿过二等奖呀,学校能用我的设计,还真没想到。” “今年是母校80周年校庆,令我想起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节徽的设计就是在‘80’的基础上,把‘0’设计成一棵树的样子,来表达这个寓意。”朱明君介绍着她的构思,“我分别画了黄绿、红橙两种色调的节徽,后来老师选用了红橙色调,认为那幅更加喜庆。”校庆期间,她设计的节徽经过与老师一起修改完善后,最终出现在校庆纪念邮票、信封、书籍封面上,以及校庆期间校园的布置中。 学校80周年校庆当天,参加活动的常州市副市长居丽琴等领导对校庆活动予以了充分肯定,她特别欣赏学校校庆活动中的一个亮点,即校庆演出由学生、校友共同演出。 校庆当天的文艺演出邀请了多位已经毕业的校友参加,马珺就是其中之一,她领唱了二十四中的校歌。拿到谱子的时候,马珺就很感慨:“当年可没有校歌啊,母校的变化真大!能在校庆领唱校歌,我也感到特别荣幸。” 现任五中音乐老师的马珺从小就有一副金嗓子,但一直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直到进了二十四中,她才开始接受声乐启蒙。初二时,马珺的文化课成绩不太好,她一直都为中考担忧。班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鼓励她考五中的音乐特长班,马珺这时才萌生了要以音乐为事业的想法。“初三有半年的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音乐老师家里练歌。那时虽然很累,但因为目标明确,心里总是亮堂堂的。”她说,“以后的音乐道路上越走越顺,也正是因为在二十四中读初中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二十四中给我广阔的发展舞台和宽松的成长空间。” 常州二十四中80周年校庆活动中,从礼仪接待到校史馆解说员,从文艺演出的演员到主持人,从校园环境布置到对外宣传,处处都活跃着校园小主人的身影。学生们在参与中展示了二十四中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素质,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把对母校的款款深情化为动力,在这里伸展翅膀,努力攀登。 4.教育的细节关系人的灵魂 一天早上,一位班主任正在带领学生进行卫生打扫。他看到不远处有个纸团,就走了过去,“嘟嘟”,用脚在地上点了点,对正在打扫的学生说:“喏,这里有个纸团,捡起来。” 这一幕,恰好被从旁边经过的赵校长看到。他连忙走过去,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团。 一个小小的事情,却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思考。在班主任会上,学校领导专门把这个画面“回放”出来,请大家讨论。班主任们在反思中认识到,在学生常规管理中,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检查和批评等强制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养成习惯”。结果是,许多新生刚进校门就接受了“日常行为规范的量化评估”,可是,三年后毕业前,这样的评比依然占主导,日日张贴,时时公布。倘若没有了这些评比,原有的一些陋习、恶习似乎并未随外力撤去而自觉改变。 学校提出尝试用榜样和提醒的方式,先从捡纸开始,要求学校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提醒学生,持之以恒,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尤其是教师本身,看到一张废纸,不应该绕着走,也不应该只动嘴不动手,而是要自然而然地捡起来。 一段时间后,捡碎纸的学生多了,校园干净了,同学们不忍心破坏美好的校园,不会去扔掉碎纸了,好习惯真的就这样形成了。 这样的活动,透射出一个鲜明的主旨——关注细节,努力延伸教育的过程,增进学生体验的强度和深度。通过这些细微点滴的做法,“养成教育”的理念渐渐浸润到师生的心田,渗透到他们日常的言行中。 “教育常常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随风潜入夜的润泽,把司空见惯的事做好了,更能彰显思想的深度。”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二十四中人在办学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感和灵动智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大写的一代新“人”。 “二十四中的精神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影响着我,与我终生相伴。”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却在商海游刃有余的毕业生王刚说。 许多家长都由衷地说:“我把孩子送到二十四中,就是因为看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教育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缘自于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当我们时刻想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与人生道路,我们就会在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在乎他们的幸福感,在乎他们的未来,我们就会亲近教师的核心气质,走向博大、高贵与智慧。 “跨过罗汉路,走进省常中。”面对坊间流传甚广的说法,赵卫勇只是淡然一笑。他知道,家长、社会和学生是基于分数的基础上对二十四中的评价。赵校长对“高升学率”并不讳言,相反,他认为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优秀的学业水平正是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学生卓越发展的主要体现。多年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秉持“一个不少,人人都好”的教育信念,并把它诠释为:从学生这一层面上说,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空间;作为教师,要与学生同成长,以卓越引领卓越,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优质发展。赵校长说,其实,常州二十四中学生绝不仅仅是学业上优秀,三年的长袖善舞,精彩纷呈,一样令人炫目。学生从考试优秀上升为学习优秀,从学习优秀上升为成长优秀,并且为未来之优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二十四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