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第十三中学毕业证样本
宁乡县第十三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基本内容新生(1954年—1958年)
宁乡十三中前身为欧氏可大完小。欧氏可大完小是大成桥公社(十一区)欧氏宗族办的一所族校,位于大成桥公社欧家大冲袁家组,时任校长贺薰陶。学校主要吸纳欧氏子弟前来读书,所授不过《论语》、《四书》、《五经》等传统国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4年。1954年,欧氏可大完小搬至贺石桥公社碧塘大队三阳塘,仍租用宗族祠堂办学。1955年7月,宁乡县教育局正式接收欧氏可大完小,改名为“煤炭坝完全小学”,委派先进青年彭邵康同志为校长,潘涤维同志为教导主任,学制6年,有高小4个班,初小4个班,学生共有300多人,是当时的一所重点完小。办学初期,环境艰苦,条件简陋,活动场地仅一个院内操场,两个篮球架。教师的办公生活条件更甚。但是,学校有一支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如刘昪平、贺伏龄、杨锐鑫、苏启湘等老师,他们都是通过了1954年县人民政府对教师队伍的层层筛选而聘用的,他们学识渊博,育人意识强。在当初百废俱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教育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校长彭邵康锐意进取,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倡德智艺体并重,加强了教学的管理,制订了教学计划,精心组织备课,开展教研教改,建立考试的评价体系,教学秩序日趋正常,因而当时学风纯正,教学质量有所提升,高小4个班,升入初中的人数比率达到近80%。同时,学校注重文体活动的开展,风气相当浓厚,积极响应“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到群众中去”的方针,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歌曲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到煤炭坝的各个矿区、乡村进行巡回演出,得到了社会群众的高度评价,并且组织教职工与矿区职工、周边社员群众进行各种体育比赛,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活动,又融洽了当地关系,更提高了煤炭坝完小的知名度,一段时间,到学校来取经参观的兄弟单位络绎不绝。
自政府接收以后一直到1956年,学校领导在抓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同时,还特别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都要给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学校还贯彻教育为政府斗争、生产力斗争服务的方针,认真学习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克服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倾向,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学生思想纯正,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正常事件,并且一批学生毕业后,即被当地政府吸纳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精英和骨干。
创痛(1958年2月—1976年7月)
1958年2月,陈巨勋同志被任命为煤炭坝完小校长。此时,由于反右派斗争的不断扩大和激化,不但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更给一些教师造成了身心的损害,多名教师受到迫害,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沉冤昭雪,彻底平反。在大跃进的极左路线中,学校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导引下,基本上完全脱离了教育教学,相反批判教育不切合生产实践,教育不服务于政治,教育脱离生产。并且响应“大炼钢”“大集体”的运动,开展勤工俭学。师生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下,学校开展“拨白旗”的群众运动,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上则不顾教学大纲原则及教学的科学规律,一天学一本书的情况不是怪事,忽视了双基教学,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