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友为什么不愿意给母校捐钱?(2)
做募款十多年来,我的主要体会是,首先,虽然募款不是做生意,但是做募款得有做生意的执着和勤奋。得多去跑,出去访问,得多见人,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潜在的捐赠者,而且你不出门的话,人家怎么知道你有需求?我们几乎访问了所有我们认为有可能给我们捐赠的个人和企业。而且不能只见一次,你刚认识他的时候,怎么能向他要钱呢?要见一次、两次、三次……直到他认可你了,也信任你了,这时候俩人才能谈到捐赠的问题,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其次,校长、院长等领导不仅要重视募款工作,而且要亲自参与募款工作。所谓“重视”,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真正抽出自己的时间来参与募款。正是清华大学每一位校领导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我们的工作,募款工作才能进展得这么顺利。在这里我要感谢校前党委书记贺美英教授、前常务副校长杨家庆教授、经管学院前院长赵纯均教授,还有前校长陈吉宁等各位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有大学的支持做后盾,我和钱颖一院长拜访了很多捐赠者。
再次,募款要有策略、有重点地做。刚开始做募款的时候,我和当时的院长等领导走访了15所以上美国高校,与他们的副校长或者院长沟通,谈应该如何做募款,但是我觉得美国高校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高校。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国高校的募款大部分来自校友。那些捐款的校友,很多都是65岁以上了。然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最早一批校友到今天才毕业30年(清华经管学院于1984年建院),在当时(2002年)才毕业不到20年,很多人还处在养家糊口的状态,没有办法给出大额的捐赠。而且国内大学的校友,这么多年来,没人培育他们捐赠的意识,使他们养成捐赠的习惯。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如果是现在进行募款工作,校友并不能成为重点。概括说来,就是要先“抓大放小”。
然后我们是“先国外,后国内”,就是先得找国外的机构和个人募款,这相对容易,国外的捐赠一带动,国内可能就捐了,这是我们当时的策略。现在此消彼长,国内的捐赠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过去的七八年,所以我们募款的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麦可思研究:清华大学,或者说清华经管学院,因为有更好的社会声誉,会不会募款工作比一般大学更加容易做?
潘庆中:恰恰相反,更难做。人家会说清华有那么多资源,居然也缺钱啊?每个人都觉得你很容易要到钱,所以他就不给你捐赠了。我们设身处地来想,假如你是捐款人,比如说拿出1万块钱来捐,你肯定会捐给那个你认为最需要的人。所有人都不给名校捐,所以名校募款是最难的。希望小学募款最容易,因为大家都觉得捐给它的边际效益最好,比如我捐100块钱,就可以改善一个孩子一个月的伙食,那是多大的投入产出比啊。所以对于清华这样的名校来说,募款就变成了最大的挑战,你必须说服募款对象,让他相信你的确需要这笔捐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