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 - 网站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正文

蚌埠第五中学毕业证样本(4)

来源:高中家园网

几经沉浮 从始而今说不易

蚌埠五中百年校庆安徽省蚌埠市第五中学座落在美丽的淮河岸边。学校创建于上世纪初,从最初被命名为宝阴学堂,到后来的蚌埠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蚌埠华中街小学、蚌埠私立华大中学、蚌埠市第二初级中学,直到如今的蚌埠五中,已有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百年的学校发展史,伴随着蚌埠百年的风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1911年,地方上颇有名望的乡贤高万书出面牵头,由陆晋伯任先生,在团防局(现青年街85号)办起了学校,命名为清宣统宝阴学堂,蒋云卿任堂长。学堂仅一间教室,十几个学生,两名秀才(教师)。

1915年,西风东渐,全国各地诸多学校纷纷易名,宝阴学堂亦适时改名为蚌埠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次年,学校迁至大马路,逐渐扩大,日益繁荣。然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乱世之中,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岂止是华北?1938年2月,蚌埠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蚌埠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停办,校址被伪教育厅占用。直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校友陈贯吾多方奔走、广泛交涉,终于要回了被占用的校址,并于翌年开办华大中学。然而两年后,淮海战局紧张,学校再次停办。1949年元月,蚌埠解放,华大中学方迎来新生。一个月后,改名为蚌埠第二初级中学。此时的学校,只有一个班,30余人,拥挤在一间仅有20余平方米的破旧教室里上课。

刚解放的新中国,一切都是崭新的;刚解放的蚌埠,一切都是崭新的。1954年,学校迁至淮河之滨的治淮路,即现在的校址。1957年秋正式更名为蚌埠五中。在政府的关心下,两幢教学楼拔地而起;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大礼堂、办公用房、教师宿舍、师生食堂等一应俱全。设有三十多个教学班,容纳二千余名学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完全中学。五中为蚌埠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建设人才。这里培养了驻法国文化参赞、著名翻译家张英伦博士,这里培养了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张志宏博士。

负重前行 卧薪尝胆谋一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五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学校处于发展的低谷。

经过十年文革的浩劫,遭受重创的五中很快从低谷走出,连续创造奇迹:,1978年,高考恢复第二年,五中学生王丰华就以总分445分一举夺得蚌埠市高考理科状元,徐松同学则以321分获得全市中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81年,金志江同学又以总分508分考出全市高考理科第一名的骄人成绩。五中的实力令蚌埠教育界啧啧称叹,五中成为无数学生和家长向往的学府。

通向辉煌的路总是充满曲折,从1982开始,蚌埠市开始划分重点高、初中学校,而五中成为非重点中学。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外流,这些因素客观上阻碍了蚌埠五中的继续发展壮大,五中,似乎又要走入低谷。“穷则变,变则通”,困难面前,五中人并未退缩或者坐以待毙,他们积极的投入教育教学的改革活动中。从1984年开始,在李文政校长的带领下,五中的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被市教育局定为学生思想教育试点学校;体育工作同样有声有色,学校女子排球队位居全省第一。1985年夏,学校女排还代表安徽省赴青岛市参加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中学生女子排球赛,取得不俗成绩。1987年,李树模继任校长后,实验楼竣工投入使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学校响应“办学要办厂,办厂为学校”的号召,兴办体育器材厂,更成为办学之余的有益补充。

高中生家园网 www.17qsd.com 联系QQ:80592977 邮箱:80592977@qq.com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高中家园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