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英国教育改革:为什么要让穷人的孩子上学

教育改革的成果绝非一朝一夕可见,其过程从来都是漫长而又令人备受折磨的。但无论是在何时何地,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
近期中国教师应邀前往英国开展“中国式”的教育实验一事引发热议。从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来看,英国学生几乎完全没有办法招架中国老师时间长、强度大、内容多、对纪律要求高的上课模式。在许多中国网友表示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老调重弹,再次提出中国教育里刻板、枯燥、不够自由与轻松的特点需要改进。

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浪潮始于18-19世纪,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现代化国家、福利国家,英国却不是第一个开展现代教育改革的国家。当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时,英国人发现自己居然在技术上落后了,有人便提出传统的教育体制是桎梏技术发展的罪魁祸首之一。

据统计,19世纪中叶,瑞典城市人口的识字率高达90%,丹麦、比利时、法国和普鲁士均为70%以上,而同期英国的数据仅为50%。改革的呼声迫在眉睫。就这样,由中产阶级牵头、获得贵族积极参与、呼吁社会中下层阶级开始关注教育问题的教育改革就此展开。对改革需求度最高的小学首当其冲。

贵族垄断教育资源,小学教育令人失望

传统的英国社会被看作是一个二元阶级构成的体系。社会上层与下层阶级之间界限分明,很难逾越。教育更是如此。

文法学校、公学和大学的大门只向贵族和有钱人家的男孩们敞开,他们在那里学习基础知识、宗教、道德准则、绅士风范,即所谓的“精英教育”。这些家庭的女孩们多接受家庭教育,被培养为绅士淑女。

广大来自下层阶级的男孩子们只能面临十分有限的选择,女孩要想读书更是天方夜谭。再加上工业革命开始后工厂大量使用童工的需求,把许多适龄儿童拦在教育的门槛外。

主日学校作为下层阶级受教育途径的主力,承担了七成以上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任务。慈善学校、贫民学校和“私塾”则填补了另外的空白。但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后两者甚至很难算是正规的教育机构,至多是满足穷人或者私塾先生自己的生活需求。有个叫汤姆森的造船工人说:“我办了个学校,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人都能当教员。人得活下去,办学堂不过和干别的一样罢了。”退伍战士、失业工人、退休管家、卖玩具和棒棒糖的小商贩、开小旅馆的小老板、捡零工做的针线女红、情况好转的肺结核患者、几乎卧床不起的残疾人、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等等,只要认识几个字,人人都能开私塾。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