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 - 网站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高中家园网 > 校园在线 > 正文

王树青:用心描绘工程世界里的那抹海洋蓝

来源:高中家园网

求学:从立志家乡港口建设转向海工研究

1993年夏天,高考结束后,一向化学成绩优异的王树青在填报志愿时却选择了青岛海洋大学的港口航道及治河工程专业,此举令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颇感意外。“我们的家乡紧邻滨州港东风港区,当时省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建设滨州港,毕业后正好可以回去从事港口建设工作”,面对众人当年的疑惑,王树青如此解答。就这样,在工程学院成立的第一年,他迈进了青岛海洋大学的校门,从此与海洋工程结缘。

王树青的家乡隶属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虽然靠海,上大学前他却从未见过大海。新的求学之地青岛不仅给他提供了接触大海的机会,也让他有幸学到许多涉海的专业知识,侯国本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港口航道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更是增强了他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大学期间,无论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前往天津港、青岛港开展实践实习,王树青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刻苦,一直表现的十分优异。1997年本科毕业时,他被保送为本校的研究生。“当时也做好了回滨州工作的打算,一心想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港口建设尽一份力。”王树青回忆说,自己的父亲很开明,觉得在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如果有机会继续读研究生就更是难得,“父母支持我继续读书,回家乡的想法也就暂时搁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郭海燕、刘德辅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王树青在鱼山校区的海洋防灾研究所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又快乐的时光,也正是在这里他由海岸工程转向了海洋工程的研究。从海洋输液立管的设防标准,到振动特性分析,老师教的仔细,学生学的认真,不知不觉间,王树青喜欢上了这一在他人看来有些单调枯燥的科研工作。“研究所的空间虽然不大,但师生之间相处融洽。刘老师时常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做的罗宋汤非常棒。”忆起20年前的那段求学时光,王树青表示,正是在老师们的关怀与教导下,在宽松科研氛围的熏陶中,他才得以不断进步,并培养起对海工研究的兴趣。2000年硕士毕业时,他已发表了1篇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

“硕士毕业,又面临着人生的选择。”王树青说,他依然没放下回家乡建设的念头。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跟随李华军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李老师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有系统的科研思维和开阔的研究视野,能够及时跟踪、把握科学研究前沿。”谈及当年对导师的印象,他这样描述。

2000年,李华军教授团队受埕岛油田委托,对其中心二号海洋平台存在的过度振动问题进行诊断,并期望给出治理方案。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当年冬天,受导师指派,王树青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顶着寒风,多次登上海洋平台布设传感器,检测平台振动情况。“冬天风浪大,振动明显,更有利于发现问题。”为了检测到详实数据,王树青每次都在平台上工作近一周的时间。在传感器设置方面,他和团队成员按照一层对角4个测点进行排列,共铺设了上中下三层,为全面详细诊断平台振动情况提供了保障,经过多次测试,最终获得了丰富可靠的数据信息。在导师的带领下,他们经过多次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研究,最终找到了导致海洋平台振动过度的原因,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如果再治理不好,油田计划把这个平台拆了重建。令油田方面惊讶的是,采用我们的方案,花相对较少的钱就解决了这一困扰他们多年的安全隐患。”王树青说,通过参与这一科研项目,让他更加懂得从事海洋工程研究,惟有俯下身子,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才能切实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依托相关研究项目,在读博士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发表了3篇SCI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奖励。特别是2004年,作为主要参与人申报的“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不仅成为他科研生涯中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海洋工程研究领域继续跋涉前行的信心。

高中生家园网 www.17qsd.com 联系QQ:80592977 邮箱:80592977@qq.com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高中家园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