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清华博士朱晓鹏:只要我还活着 我就还
相比“正能量”,朱晓鹏和母亲身上更体现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早年丧父,立志撑起家庭的他在2010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是湖南娄底涟源唯一的清华学生。短短一年,朱晓鹏因肿瘤而瘫痪,左半边身体无法行动。重新学站立和走路,他摔倒过、无助过、失望过,但他和母亲从未放弃过。
2011年6月的一个夜晚,18岁的朱晓鹏握着鼠标的右手突然一麻,紧接着倒在清华大学学生公寓的地板上,全身抽搐。那时候他并不知道,就如五年前那个夏天父亲的意外死亡一样,命运又一次选中了他。
1
下了飞机就签病危通知单
“我不能动了”,朱晓鹏叫了一声。两个室友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拉起他往校医院赶。校医院急诊无法处理,建议转院。三个大一的男生慌了神,朱晓鹏惦记着第二天的期末考试,要求回去。室友蔡达理看着不停抽搐的他,坚持要去北医三院,“当时只知道这个医院离清华最近”。蔡达理庆幸自己的坚持,“现在想想都后怕,有一个瞬间我们在犹豫要不要送他去医院”。
在出租车上,朱晓鹏抽搐地更加严重,他急切地想动一动自己的手,手仍不听使唤。疼痛感愈发强烈,他忍不住喊叫起来,逐渐失去了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控制。室友们从没来过急诊,拉住人就问,在慌乱中借轮椅、挂号、送朱晓鹏去做检查。在卡里被划掉两三千块钱后,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对大一的学生来说不是小钱,肯定是很严重的病”。
朱晓鹏在急诊病房里躺了一夜,接着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插上呼吸机。他一夜没睡,动不了的恐惧围绕着他。与此同时,在湖南娄底,一个电话像惊雷炸醒了朱晓鹏的母亲李鲜梅。一向健康的儿子怎么会在医院抢救,她急忙托人买了最早的火车票去北京。
但朱晓鹏等不及了,当母亲和舅舅到长沙时,医院来电催促家长要快点到,孩子有危险。学校帮他们买了飞机票。这位大山里的母亲第一次来北京,她没有心情来打量这座儿子生活了一年的城市,下飞机直奔医院。医生递过病危通知单让她快签,看着重症监护室里不能动弹的儿子,她腿一软,觉得天又塌了。
2
可能一辈子也站不起来
一周后,朱晓鹏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和作家张海迪一样的病。资料显示,脊髓血管瘤的发病率占脊髓肿瘤的1%—5%,非常罕见。
因为病情严重,北医三院做不了手术。由清华出面,帮助朱晓鹏转院,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做手术。李鲜梅惊魂未定,又被告知手术风险很高,“做了可能比现在好,也可能比现在更差”。
手术后,命是保住了,但朱晓鹏只有右边身体可以动。医生说可能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了。这对朱晓鹏是致命一击,他刚成年,生活就被迫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