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教师的“跨界”秘密
董必武有云:“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华中农大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在各自主攻的方向上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同时又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精做通,在通识课的讲台上大放异彩:形态学与摄影的联系、生物工程到国学的摸索、工程力学向日本语的跨越......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专业的教学背后,是老师们对兴趣,对心灵港湾那份永不后悔的坚守。在通识课结束之际,教务处记者采访了部分“跨界”老师,了解了他们在“跨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试图通过这几位成功“跨界”教授通识课的老师,走近多才多艺的华农人,窥见我校教师群体多重教师身份的工作全貌。
邓在京:“一点兴趣和一些机缘”
一提起日语,邓在京老师就笑着说:“那就说来话长了。”眼前这位供职于工学院,散发着一身“理工男”气息的老师实在很难与语言类课程联系起来。然而在日本语的通识课堂上,邓在京摇身一变,变成语言老师,有板有眼地讲授日语的发音。
邓在京1985年开始接触日语,对日语的研究学习已伴随了他三十余载。回顾学习日语的初衷,邓在京回忆说是因为对语言很感兴趣。最开始,邓在京接触到的其实是世界语(一种人造语,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现在我国),他说:“我当时学着觉得很荒唐。”便没有再继续世界语的学习。可要想学好英语语法,有些问题用母语实在很难理解。邓在京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从一本语言书上了解到学习一门不同语系的语言可以辅助英语的学习。那个时候正巧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湖南大学联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多家电台举办了日语讲座,邓在京便利用业余时间跟着电台学习,一边听一边自己仔细地揣摩研究,他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就用的日语。“要不哪有底气去讲课呢?”邓在京说。
此后邓在京也一直借着书籍、参考资料坚持着日语的学习,在2000年的国家公派留学考试中,他再次抓住了机会,通过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后,得到了去日本的访学名额。访学期间,凭借自身十多年的努力铸就的扎实的日语功底,邓在京与当地日本教师沟通颇多,在日常交流中纠正了不少发音上的问题。加上当时还参加了东京农工大学开设的日语课程学习,在孜孜不倦地自学与不断摸索中,零基础的邓老师一点一滴地把曾经的业余爱好变成了深刻的学问。
由于机缘巧合,访学归来的邓在京给当时英语专业的同学们代了一学期的日语课程。牢靠的基础以及地道的发音让他在教授日语课时毫不费力,同学们也对这位工学院来的日语老师十分崇拜,之后就开设了日语初级和日语提高通识课,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