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波:三十载光阴,书写对原生动物学的大爱(2)
求学之路:一个以勤奋为标签的学子
1978年秋天,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踏上了开往青岛的火车。“班上42个同学,大部分是从社会上以往届生的身份考进来的,大家很快发现,面对大学的科目,有太多的知识需要补习。而长期被排斥在大学门外的边缘地位,让这些重获机会的学子更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时光。那时的班级内,浓浓地笼罩着拼学习、争上游的气氛。而每个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这就要求必须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表,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施加压力。”好在自学经历和特殊的备考背景在那时发挥了作用,无需督促和任何指点,他和同学们可以很好地应对突如其来的课程的拷问。那时留给多位任课老师的普遍印象是,上课时的宋微波问题特别多,常常在课间截住老师讨教。他回想当时的情景说,当时班中许多同学的英语都从ABC补起,面对许多领跑在前的同学,挫败和落差感是最常态的困扰。但无路可走的好处是知耻者后勇,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弱项的补足上。
1982年本科毕业时,国内研究生制度刚刚步入正轨,宋微波选择了在无脊椎动物学家尹左芬教授门下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提供的选项下,他选择了跟随孟庆显教授从事对虾体表的病害纤毛虫研究,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一个弥足珍贵、一次定终身的选择!从此开启了他伴随终生的纤毛虫学研究的学术之路。
1985年硕士毕业,宋微波留校任教。就在这时,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机遇:1985年秋,国家在部分部属高校中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他成为最终通过考试的约半数幸运者中的一员。1986年6月,抱着莫名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出了国门,拜读于波恩大学著名原生动物学家Wilbert教授门下。
凭着3年硕士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宋微波很快融入导师的研究之中并得到充分认可。经导师协助和推荐,他放弃了原定的进修计划并迅即完成了学生注册和博士就读。但现实很骨感:国家公派的进修合同限定为仅提供两年的资助,当时德国的学科设计也基本堵死了自谋经费的机会。为尽快拿到博士学位,他只能再次将自己逼上绝境:为完成预定的研究,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加以利用,放弃周末、假期,夜以继日,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3-4年的工作量。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两年3个月的博士研究,每天的节奏常常是:一早起来去听课、采集或扎进实验室工作,午饭时路过图书馆,把需要借阅的书目填表提交给图书管理员,饭后过来取走文献去拷贝,下午做水样分析、处理数据、绘图统计、邮件交流、暗室操作,晚上回到宿舍,整理白天的素材和查找准备第二天的所需文献等,直到夜深……到撰写论文的后期,干脆把宿舍的窗帘拉上,“那样就分不清白天黑夜,完全按照自我状态和工作需要来安排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