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波:三十载光阴,书写对原生动物学的大爱(4)
在原生动物学团队的发展方向上,他常讲也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时刻提醒自己,一个掌舵人的意识和观念将决定一个团队的兴衰。多年之后,他依然清晰地记起当年的一项决定:1996年前后,分子生物学在原生动物学研究领域还是一个新兴分支,国内刚开始涉猎。凭着直觉,他意识到这一方向的意义和前景,断然决定遴选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项新技术并在团队内及时开辟了纤毛虫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如今,以纤毛虫为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分支不断地延伸、拓展并已成为团队中的核心之一:他们在表观遗传学、基因进化、分子系统发育等领域,不断攻克制高点,形成新突破。
在审时度势开辟新方向的同时,宋微波通过调整团队结构,统筹分配学生、经费等资源,强化团队内的分工协作,利用团队的力量来扶持新人、支撑优先发展领域等措施,实现对攻坚方向的顺利开展,这个过程的特别意义还在于有益于助手和新人的培养。“要维持一个团队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团队领导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队伍搭建中的年龄结构、发展方向规划、年轻人的提前培养等。他的观点是,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谁也不能通吃天下,为了确保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必须有一个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有一个综合规划和前瞻眼界、有一个对团队的长治久安的谋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宋微波表示。
成功的筹划,必将获得恰当的回报。当下,宋微波领导的研究室已成为国际同行公认的最活跃、最高产的研究团队。近10年来,在原生生物学领域5家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细胞发生学分支的论文中,约2/3来自他的团队,在《欧洲原生生物学报》近5年10篇最高引用率文章中有5篇出自他的团队。其所领导的团队被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前主席Clamp教授誉为纤毛虫多样性领域的“leading figures”。
“我们告诉你方法,其余全靠你自己。”这是宋微波为他的研究室制订的“室训”,也是他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凝练。
从1993年招生算起,宋微波的研究室累计走出了50多名研究生,包括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这个不算显赫的数目,与他所一贯提倡的“精品培养”方案密不可分。“每个学生进来之前,我们会告知他(她),研究室不接收那些本意仅限于读硕士的学生,在这里的学生要走完硕士到博士的全程。因为要完成合格的专业培训,3年的硕士时间不够。”宋微波说,“我们没有走数量取胜的道路,招进来10个,允许烂掉8个的那种‘广种薄收’的培养方案不是我们的策略。当然,为确保我们的最终产品的质量,学生中的不合适者,会在硕士结束阶段被淘汰。”正是在这种精品培养的模式下,从这一实验室走出的学生普遍具有了良好的成果积累和充分的学术竞争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毕业后成功地在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所获得了较理想的工作位置并顺利地开展起独立的工作。毕业生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下面的数据中得到印证:在所有的博士毕业生中,除去部分人在国外发展,在国内工作的学生中90%以上都在继续着纤毛虫方向的研究;国内现有的近30个纤毛虫学研究团队中,约三分之二的团队由其毕业生所支撑或组建。从另一个数据也可以考量这个培养模式的成效:从他的首位毕业生算起,历届学生中先后有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国际原生动物学会针对博士毕业生等新人的“纤毛虫学Corliss奖”、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2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2014年网上报道的“山东省最牛博士生导师排行榜”中,因学生的荣誉和成绩,宋微波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