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何日重获话语权:将是一场艰苦拉力赛(4)
多管齐下让农村教师职业“香”起来。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引不来、留不住、干不好和无发展的尴尬现实,这皆源于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我们计划从社会认可、职业提供、个人偏好、空间社会特质四个方面予以积极改善,让农村教师职业“香”起来。
统筹治理让农村教师职业真正“活”起来。要真正实现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根本改变当前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采取措施实现农村教师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革命,这亟待破解三重矛盾:即引不来与出不去的矛盾;流动快与流不动的矛盾;干得好与无发展矛盾,通过职业淘汰、岗位竞争、专业晋升和奖励待遇,破解农村教师知识更新率低、职业信仰怠倦等负面因素,让农村教师职业真正“活”起来。
三、使农村学校成为“乡愁”的承载与文化的“子宫”
农村学校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同情话语”与“帮扶思路”下的教育发展模式。鉴于此,农村教育应该明确拒绝以下思路:将农村学校简单片面地剥离出村落社会,以实现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办学;将农村学校的使命简单理解为乡土社会中城市学校的复制品;农村学校只有在与城市学校同等的以“城市教育话语体系”为本位的竞争下获得成功才具有意义。我们呼吁通过制度改革、机会分配、观念革命,实现农村学校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
农村学校要成乡土社会中的文化“故宫”和“子宫”。硬件资源配置渐趋标准化了之后的中国农村学校发展亟待反思,当它们如果被平移到城市,它们是否还保有几分和城市学校不一样的、能够承载着“乡愁”的软实力?是否能够在乡村中真正承担起文化“故宫”和文化“子宫”的功能?
四、实现对农村教育的差异性补偿与治理创新
公共治理结构上需要形成突破。实现机制创新和制度突破,构建常规性的中国农村教育差异性补偿机制,提高农村教育相关主体参与决策和影响决策的谈判运事能力,彻底摈弃“代位型”和“缺位型”的涉农制度设计模式。
突破农村教育管制思路的路径羁绊。以合理的回报机制、参与式的公共治理、透明的监管机制作为保障,充分调动各项社会资源促成农村教育发展“造血系统”的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公共治理绩效。通过对真实数据的动态监测、“成本-收益”的绩效评估,形成对农村教育单项政策、投入等要素系统的及时跟踪、反馈、调试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