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边缘课程的夹缝突围(2)
该调查还发现,通用技术课技术内容较宽泛,对授课教师整合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目前各师范类高校并没有与通用技术相对应的专业,现实中大部分学校都是从其他学科抽调教师组建通用技术教师队伍。
多年行走于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之间,罗星凯教授感受最深的是两者的相互制约,形成对教育改革创新的师资瓶颈。他表示,由于高校没有对口的“科学”和“通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师资成为制约新课程开设的瓶颈,也成了反对声中最强的理由。结果导致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原本巨大而急切的师资需求很快降温,反过来又直接波及一些跟进动作比较快的师范院校,使他们的专业刚开办就陷入骑虎难下之境。
一所困难校的教改突围
2008年,毛国坚临危受命到梧州市二中担任校长。“重点高中把中考的高分考生全挖走了,我们属于兜底的。”刚到梧州二中的那几年,毛国坚通过改革教学来提升学生成绩,2011年学校的高考专科上线率从40%多提高到70%多。但这并没有给他成就感:学生再努力也只能到专科、二本,能考上一本的凤毛麟角,这样的成绩虽然可以应付上级领导,但家长学生都不满意,他自己跟教师也不满意。
2012年,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前夕,毛国坚受聘为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通用技术专家组成员,结识了专家组组长罗星凯教授。两人交流后形成一个共识:课程改革就是要把育人的价值找回来,让学生重拾自信与尊严,将通用技术课程创新实验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也许能帮助学校“后来居上”。
真正改革起来又谈何容易,摆在毛国坚面前的现实难题是,要开设通用技术课:没有专业教师、没有实验教具,更不用说实验场地。
了解到罗星凯教授在筹备举办首期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师资班,毛国坚从学校选派了好几名教师去罗教授那里面试,但结果都不甚满意。后来他狠下心,将高三物理年级组组长范宇派去接受培训,转岗做专职通用技术教师,“就是要把最好的人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接到这一委派,年轻的范宇感到十分意外和委屈。从一个“主科”的年级组组长被转岗到“闲科”,这是犯错的老师才有的“待遇”。
在一个个项目驱动的课程中,他的委屈消失了,逐渐体会到这不是满堂灌的教育,“我们老师都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那学生更不用说了”。
新课改伊始,大家都有种观念,认为通用技术教育就是要教先进的技术,必须有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后来,毛国坚校长和老师团队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观念。通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教育,并不是要培养熟练的木工、金工。但是,使用工具是学生完成项目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技术课上不仅要动脑思考,进行设计,同时也要完成项目,做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