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 - 网站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正文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证样本(6)

来源:高中家园网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师生员工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为缓解粮油副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紧缺的状况,学校租用生产队的荒山造田,师生们利用业余时间进山义务劳动,播种土豆、胡麻、小麦等农作物,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师生生活。

天水地震学校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1976年9月,郭沫若副委员长亲自为学校题写了“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的校名,表达了办好地震学校的殷切期望。

1978年,学校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教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教职工由1976年的96人增加到103人,其中专职教师由26人增加到36人。同年7月招收了地球物理、地震物探、地震地质三个专业新生共172名。

根据1980年全国第二次地震局长会议精神,学校从1981年春季开始举办地震台站职工培训班。1981年学校招收地球物理专业职工培训班学员58名,1982年再次招收地球物理专业职工培训班学员67名。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偏僻与闭塞已不能满足办学的多种需求,为改善办学环境,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在各个层面多方努力下,在学校认真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1981年3月, 国家地震局决定把天水地震学校迁往河北省三河县燕郊镇,并要求1983年暑假后在新址上课。

1981年4月初,国家地震局燕郊工程筹建处正式成立。学校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坚持教学、基建两不误,筹措人员积极开展新校址的基建工作。由于新校址工程为自筹项目,国家不可能增加任何资金投入,又由于没有国家计划指标,所有建设物资都只能靠学校千方百计自行筹集。但教职工没有一味埋怨、没有“等靠要”,而是齐心协力、自力更生。为节约资金,基建处职工们自己提货、装卸;为了保证材料质优价廉,他们要多跑许多供应点、货比三家,出色地完成了各种基建任务,为新校址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底,两栋家属楼和部分附属工程竣工。1983年7月至8月,在工作重、人手少、时间紧的情况下,教职工自己动手,冒着高温酷暑,不分昼夜,完成了学校的整体搬迁工作。

在天水奋斗的艰苦岁月,给大家留下了美好回忆。那一段难忘时光,记载着创业者们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书写着他们至今无怨无悔抉择的心路历程。那一段光辉岁月,展现着创业者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全校教职工开创新业绩的信心和勇气。

二、发奋图强、自力更生(1983——1985年)

1983年8月,天水地震学校迁至燕郊后更名为 “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学校在燕郊的办学条件同样非常艰苦,仅有两栋家属楼、两个活动房和一排铁皮顶的临时平房。教职工只能在家属楼里办公,随迁的82级、84级学生的教学和实验只能在活动房内进行,食宿只能安排在平房里,所有活动场所均极为简陋。但为了国家的地震事业,师生员工毫无怨言,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共创学校的未来。为迅速改变搬迁后校园的脏乱局面,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校园建设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师生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打扫和清理环境卫生;拆卸和整理搬迁后堆放在材料场地的数百个包装箱;清除院内荒草,铺设主要道路,进行绿化美化并修建简易球场。学校还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树立良好校风校纪的活动,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中生家园网 www.17qsd.com 联系QQ:80592977 邮箱:80592977@qq.com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高中家园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