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证样本(7)
当时地震系统一些单位急需提高第一线职工的专业素质,希望学校举办在职职工培训班。学校针对这一需求,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经国家地震局同意,与内蒙地震局、新疆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天津测量大队在当地联合举办职工中专班,先后培养了164名地震台站及地壳形变测量人员。
1983至1985年是学校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建设新校址的时期,也是学校摸索教育教学规律,各项发展日趋正规的成长期。
三、抓住机遇、勇于攀登(1985——1991年)
为适应地震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满足地震监测一线对中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学校果断决策,抓住国家教委酝酿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机会,在国家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沟通协调和大量艰苦细致的筹备、申报工作,于1985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专科学校,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四·五”套办学制三所试点学校之一。
1985年6月,学校第一期基建工程全部完成,教学实验楼和图书馆投入使用,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学校的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业已步入正轨 ,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88年,地震系统人才需求紧缩。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积极增设社会需求专业,先后开设了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仪表和财务会计等专业,并从1988年开始招收上述专业的委托培养生。这一面向社会办学的重大举措使学校呈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5至1991年既是学校由中专提升为专科的转型期,也是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基础上寻求更广阔空间的发展期。截至1991年,学校占地142.5亩,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拥有教职工170多人,教师队伍中副高职以上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67人;设有5个系(部),开设地球物理、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仪表与财会等四个专业,建成了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实验室23个,并拥有数字地震勘探仪等较精密的大型野外测量设备,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场所与条件。学校图书馆藏书已达10万册,订阅中外文期刊400余种,基本满足了师生科研和教学的需求。
四、深化改革、再创辉煌(1992——2005年)
1992年4月1日,按照国务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国家教委公布审核批准了第一批65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名称,地震技术专科学校由此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2年5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2至2005年既是学校升格为专科层次后的稳步发展期,也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迈向广阔发展空间的茁壮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立足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联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开始,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创新办学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深化教学、人事分配制度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始于2004年历时近两年的“迎评促建”工作,更新了办学理念、规范了教学管理、加强了各项教学基本建设。截至2005年,学校已发展到9个系、部,23个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5个学科门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600万元,设有多媒体教室18个、语音教室4个、拥有各类实验室63个、教学用计算机1550台。拥有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平台和功能完备的校园网,图书馆藏书53.7万册。学校以教学为根本,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几年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卓有成效。2001年10月,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后改为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底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专业项目。2002年,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河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分别在2001、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有7种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地震类专业“九五”省部级重点,3种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地震类专业规划教材。期间,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核心期刊或三大检索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陆续争取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科技部、教育部、河北省等的科研项目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