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中学毕业证样本
地安门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简介
开学那天,慈禧太后曾派人送过一个御赐书柜。建校初期,职员5人,教习14人(包括洋教习),学生233人。1914年改为京兆公立第一中学。1933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中学。1940年改名北京市立高级中学。1945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1952年与河北北京师范学校初中部合并,迁至鼓楼东大街14号(原顺天府旧址),改名河北北京中学。1972年改名北京市第一四四中学。1982年与地安门中学合并,又迁回原址,更名为地安门中学。该校为祖国培养了100余届毕业生,两万余人,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历史建校初期(1902-1907)学制四年,1907年改为顺天高等学堂后,学制为八年,五年中学,三年高等(即大学预科)。学生毕业后,品学优良者可进入专门学堂。前五年中、西两学兼授,后三年只授西学,即外国文学、算学、博物(生物、矿物、理化)。教习都选聘学识造诣较深者,中外名流兼聘,西学多使用外文课本。教授主旨在于“开智”,为专门学堂准备生源。(【注】:1902年成立的顺天中学堂于1907年改为顺天高等学堂后,1907年又重新成立了一个顺天中学堂,这个于1907年成立的顺天中学堂就是北京四中的前身。)
民国以后,学校由高等学堂改为中学。二十年代初,在办学风格上,开始显露出自己的特色。既注重“开智”,又注重“育人”,既强调传授知识,又强调发展个性。在这个时期,对学校影响较大的王仲篪校长曾着力提倡”教授主旨,注意学生自动,籍以发展其各科本能,管训方针,取感化主义,使学生养成健康身体,活泼精神,高尚人格及诚朴之习惯”。当时,教师在课内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钻研;课外倡导、支持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当时,英语、书法、美术、体育等研究会的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30年代初,该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办学风格,其办学主旨是指导学生做人,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培育栋梁之材。1932年,校长张仁山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了“坦白、活泼、勇敢、负责”的八字校训。学校创办了《十七中》周刊(当时校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学),为宣传抗日救国,激发爱国热忱,推动学校工作,贯彻校训精神,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该刊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北京图书馆收藏了《十七中》周刊的全文。
师资该校在选聘教师方面,坚持选贤纳良,既聘请品学兼优的专任教师,又聘请学者、教授、社会名流到校兼课,讲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足必修课,又从本校实际出发,广泛开设选修课,其中音乐、美术为必选课,英语选读、第二外国语、文学概论、学术文、微积分、生物学、机械画、地学通论等近20门自选课,由学生任选1-5门。日伪时期,日语被定为中学必修课,学校坚持把英语同时列为必选课,这在当时教育界也是罕见的。在课堂授课方面,教师普遍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眼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致力提高课堂效果,注重指导学生做人。30年代在该校任国文教员的杨秀峰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这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课外活动方面,内容新颖充实,形式生动活泼,学术团体文体社团林立,诸如文学、英文、数学、科学及书法研究会、演讲辩论会、国剧社、舞蹈团、篮球队等等,每项活动都有1-3名导师,吸引了绝大多数同学。课外活动不仅为学生发展特长增进友谊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团结师生同反动势力作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创设办学条件方面,该校历届校长都比较重视,清末民初曾多次得到视学官员的肯定。30年代初,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学生宿舍已相当完备。解放前后,图书馆藏书已过10万册,1951年新修建了教学大楼,使学校形成了教学楼、科学馆、体育楼、艺术馆的新格局。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得到进一步绿化,美化,国槐、侧柏、油松、果树、草皮、绿墙和名贵花草的科学组合,使校园构成了一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季有果,景色怡人的美丽图案。1982-1989年连续8次被评为北京市东城区绿化先进单位,并两次被评为北京市绿化先进集体。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