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中学毕业证样本(5)
二、这所学校,一贯高举教育改革的大旗,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更多更好地培育国家栋梁之才。在建校伊始,办学宗旨:以抵御外侮,富国强民为己任,号召有志富国强民的知识青年应考到校就读,到30年代又把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培育栋梁之才为办学宗旨,并一直坚持既“开智”又“育人”的指导方针,并坚持中、西两学兼授,还先后进行了:城乡生源并重,改善生源结构的教改实验;开设多门外语(英、法、日),广泛开设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互济的教改实验;建立以名师为骨干的专任教师队伍,组织以专家、学者、中外社会名流(如活动家萨空了,著名画家李苦禅,原教育部部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杨秀峰,著名作家苏叔阳等)为主体的客座教师群体,构建专、客并重互补的教师团队的教改实验:开门办学为社会服务、接触工农的教改实验;改革办学模式,试办综合高中的教改实验(自1990年至今一直是北京市改革办学模式的试点校)。凡此等等,百余年来,先后进行近20项教改实验。
在长达110年的办学实践中,确定了“尊师爱尘,创新图强;教有特色,学有特长;丌智育人,培育栋梁”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全面发展,品德为尚,人人成功,各有所长”的育人指导思想。树立了“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三、这所学校,一贯高举热爱祖国的大旗,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而著称。她是北京市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最早的中学(1907年);她是举世闻名“五?四”运动的发起校之一(北京市十三所大、中学校发起“五?四”游行集会,中学只有我校和北京四中两所);她是荣高棠、康世恩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就读时,先后领导了“九?一八”之后,为促蒋抗日赴南京请愿团和“一二?九”运动的地方:李行健同学在“三.一八”惨案中为国捐躯,他的英名已于1929年隽刻在圆明园烈士墓碑上,郭清同学在“一二?九”运动中壮烈牺牲,引起了北京市大、中学校爱国学生组织的“三?三一”抬棺大游行;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我校部分同学,在地下党支部领导下,投笔从戎,于京郊西山一带,建立起北京唯一的一支由中学生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后应朱德总司令邀请,编入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一些同学壮烈牺牲,成为抗日英雄,一些同学经过战争磨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张茹三、史进前、张志民等);在1948年“四?一七”血案中,刘鹏志、张绍、王哲一等悄名同学被捕入狱,坐牢直至北平和平解放。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有193名同学被批准入朝作战,83名同学被批准入军干校学习,合计共占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先辈校友们崇高的爱国情怀,坚定的革命意志,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谱写和铸就了这所百年革命名校的光荣的革命传统。由于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中央办公厅曾介绍一些领导同志的子女来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