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予国:寻找海底油气探测的“金钥匙”
日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深水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开发”课题在北京顺利结题,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顺利通过验收。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该课题技术首席、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听他们讲述七年磨一剑、探海问底的曲折故事。
李予国(左五)与科研人员合影
李予国教授主持研发的该项勘探系统不仅填补了我国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的空白,而且其中的核心设备1000A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系统和4000米海底电磁采集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又一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可控源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的问世,既标志着我国已跃居国际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的第一梯队,也使我国的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源起:一心想“窥探”海底的人
1965年秋,李予国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一户普通的职工家庭,在“文革”动乱的年代里,他在母亲的陪伴下转到乡下读书,在西北内陆那个相对安宁平和的小山村里,他在维系自己学业的同时,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
因为中学时代酷爱数学、物理,1981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选择了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当时信息闭塞,报志愿不像现在有许多可以参考的信息,我看这个专业有‘物理’2字,就选了它。”李予国说。本科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于3年后继续攻读了本校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师从方文藻副教授从事电法勘探方面的研究,其硕士论文结集成《瞬变电磁测深法原理》一书出版,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该领域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1993年春,正在实验室工作的李予国接到了来自青岛的电话,电话是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徐世浙打来的。“1990年,海大的海洋地质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获批,徐老师就写信给我的导师,请他推荐学生,方老师举荐了我。徐老师就把电话打到西安邀请我去一趟青岛与他面谈。”在青岛,这位国内最早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与这位远道而来的西北小伙一见如故。1993年秋,李予国告别学习工作了12年之久的西安地质学院,投入到海洋的怀抱。
在青岛海洋大学,李予国不仅接触到了前沿的物探技术方法,而且也被这所因海而生的大学宽厚温润的文化品格所熏陶浸染着,并有幸在这里扬帆远行,见识外面的世界。经学校推荐和考试选拔,以及语言培训,1996年秋天,李予国前往德国留学,在国际电磁测深研究先驱、格廷根大学地球物理所Schmucker教授名下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