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予国:寻找海底油气探测的“金钥匙”(5)
2011年秋,“863计划”项目“深水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开发”课题论证评审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提交的项目申请和研究规划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因项目涉及能源资源勘探与开发,国家倡议进行产学研用结合,走强强联合之路,由潜在用户单位组织执行,并指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作为牵头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负责总体技术方案的实施。
有了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但也开始面对创新路上的艰难险阻。
2011年1月21日深夜,自动化及测控系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王建国教授正在带领团队成员对海底电磁采集站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研讨,并最终敲定。“7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很多改进,但总体框架一直没有变化。王老师的专注、执着、敬业一直是我们项目组的精神标杆。”黎明说,虽然以前开展过高精度测量研究,但是面对这种颇具挑战性的“超低频、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还是首次。7年时间里,他们共设计了5个版本的海底电磁采集站的主控板,最终使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了确保海底电磁采集的数据更精确、更可靠,于新生教授独辟蹊径,设计了一套依靠熔断丝触发的冗余释放系统,成功避免了以往机械式释放产生的电磁干扰,并实现了100%成功回收。
尽管走得艰难曲折,但终归是在一点一滴的突破,且每天都有看得见的收获,就在他们以为胜利指日可待时,却遇到了最大的“瓶颈”。
项目申报时,李予国参考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研制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最大输出功率为500A的案例,也给自己设定了500A的研发目标,但在最后的论证评审时,专家委员会建议提升到1000A。“目前,世界上只有挪威的EMGS公司达到了1000A的水平,专家说要做就做世界领先的,但是科研经费不能增加。”谈及答辩时的情景,他依然印象深刻。
“填报计划时,所有的技术指标、参数都是按照500A准备的,突然要翻倍,我整个人都懵了。”亓夫军说,因为这根最硬的骨头由他来啃。“当时还想分两步走,能不能先搞一个500A的,再去做1000A的;再就是能不能通融下把1000A降到750A。专家组不同意,必须一步到位。”
承压舱,是一个长度不到3米,内径不到0.6米的密闭舱体,可以承受深海里的超大压强,被称为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系统在“海底的家”。“从500A增加到1000A,意味着其输送功率要增加3倍,发热量也会增加3倍,如何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耐热指标,以及把热量散出去是个不小的挑战。”亓夫军说。
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系统是整个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的核心设备,如果突破不了,不仅项目无法结题,而且他们前期的付出和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因为该难关迟迟攻不下来,我们甚至受到了项目办的批评和通报。”李予国说,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装备研制是一项研究性强、难度大,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高科技研发。在研发过程中,出现方案的调整、设计思想的完善和改进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科研规律的,甚至个别部件研究计划的提前或滞后也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研究应该有序稳妥地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