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师者杨社平:分形路上有一座团结(2)
这位24年坚守预科数学教育岗位的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于2017年先后受聘为广西民族大学数学和民族理论政策两个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恰当地标注了她在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两方面已经做出和将会不断做出的教书育人贡献——作为民族教育的一个分形元,她在迭代中由前人心血育成,必将在迭代中持续培育更多的各族精英。
走向前沿的课改分形路
由于生源和学制的局限,民族预科与大学本科相比难免带有边缘性质;精品课程的慕课化,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当中属于显著的前沿标志;长期处在边缘一线的杨社平,却开创了一条走向前沿的课改分形之路。
杨社平利用分形思想参与人文社科实践获得的著述成果
1998-1999年,她到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骨干教师进修班学习。在进修的多门课程中,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让她从应用中第一次接触到分形几何。神奇的分形概念使杨老师认识到:被今天的科学视为无法处理的复杂事物,在科学发展的明天或后天就可能找到并不复杂的处理办法。于是暗下决心,既然学习了分形思想和方法,就应当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分形人。虽然来自边疆,处于边疆院校的边缘教学层次,只要在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中切实运用分形技术,应可寻得一条联通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和中国科技大学眼镜湖的分维路线,将分形的自己从边缘带到前沿。
杨社平首先将跨学科的分维路线联通了她的事业战友、生活伴侣——龚永辉教授。当时,龚教授正因转型时期“红彤彤的学科静悄悄地衰”而面临严重的“三难”问题:受苏联解体和国际国内大小环境的影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必修课遭遇了“教纲之难、教材之难和教学之难”,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学时锐减,师资队伍不稳定,严重时只有“两个半”专职教师应对这门全校特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地位的下滑使得龚教授也深深陷入边缘忧虑,因而一跟杨老师带来的分形路线联通就顺利进入分形状态,跨学科联合上千名师生共同打造了百册大型丛书《相思湖文龙》。
以《相思湖文龙》为标志的素质教育创新实验既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分形,又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分形个案,该项实验推出的一百册丛书具有层层嵌套的自相似结构。丛书撰写过程及其育人方式、育人效果都与分形原理息息相通。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创新实验,《文龙》的互动还包含着“读-研-写-炼”的育人内涵。每个写作小组都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都受到了这场“大调研、大写作”的训练与磨炼。着眼于《文龙》实验的育人本质,“研”与“炼”的内涵远远超越了《文龙》成书自身的意义。《文龙》的育人机制,是在“爱国、开放、创新”的理念引导下,构成了“阅读、写作、实践”三连环的一个互动圈。在这个互动圈里,杨社平带领的预科学生也创出了颇具特色的分形作品:数学思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