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荣:中国高校第一位登上南北极的社科女学
体验过北极的极光,也看过南极的阿德雷企鹅,她是中国高校中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个登上南北极的女学者,致力于极地战略研究,她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她是刘惠荣教授。
顺势而为,锁定“两极”
刘惠荣教授参加2013年中国北极黄河站科考,2017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科考,占领中国极地社科研究制高点。2017年1月19日,她从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凯旋,这是她继2013年赴中国北极黄河站后再度登上地球另一极,她也由此成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领域首位南北极都登上的女学者;早在2007年,她就预见性地将研究视野转向极地社会科学问题,并在当年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主持了我国首个北极战略研究专项的子课题,之后又和她的极地与深远海团队创下了中国极地社科研究的若干个“第一”和“唯一”……
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乘坐2艘“和平号”微型潜水艇潜至4千米以下的洋底成功插下俄罗斯国旗。插旗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反响强烈,我国开始重视北极法律体系及北极治理研究。刘惠荣敏锐地捕捉到北极治理这一重大转变,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和对象锁定极地法律和极地战略,“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需要社科研究者的参与。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以及极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原来遥远荒凉的极地在近年世界各国责任与权益之争中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仅仅对其进行自然科学考察是不够的,亟须社会科学参与。”
刘教授在极地倒也不用采样研究,但环境使她增强了很多现场感,能让她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科考站的管理,思考我国能不能在此扩充权利,这使得其研究更能立足现实。极地离我们并不遥远,北极关乎着我们国家的气候、贸易等,直接从北极前往欧洲、美洲进行贸易能大大节省航道,一带一路建设中更是涉及了北极航道。极地主权问题关乎到国家的实力,我国一直努力增加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而实质性存在不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更需要增强我国在两极的实质性话语权,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研究极地的相关法律。这也是刘教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探罢“黄河”,又登“长城”
曾几何时,人类将科学的触角伸向南北极。然而,登上极地科考几乎是自然科学学者的专利,对于社会科学学者来说一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两极与我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神秘面纱,登上两极作实地科考一直是我的追求和梦想。”登上两极之前,虽说在极地法律和战略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骄人成绩,但每每想起“登极”,刘惠荣心里就遗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