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义山佳处 不可思议——李商隐诗讲录(3)
三
李商隐在很多诗中所用的典故都是人世间所没有的,都是出于神话的。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诗人在诗里面所用的形象。一般说来,杜甫诗中的形象,都是现实中的形象,他在《秋兴八首》中说,“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织女”虽然是神话故事中的神女,但是在昆明池的旁边,真的有一个“织女”石像。李商隐在《瑶池》中,所写的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形象,都是神话。但他不是不写现实,他也有写现实的作品,下面我们来看他的另外一首诗《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东下三旬”就是说他向东走,走了差不多将近三十天了。古代交通很不方便,路都是黄土路,所以他说“苦于风土”。他骑着马走路的时候,在马上作了这首诗。“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他说,我绕过函谷关向东走,“东复东”就是不停地向东方走。
诗的好坏,不是看你写的是什么内容,而是看你怎样写,要看感发的力量和表现的方法是怎样的。他说“征马”,就是一个行走的、前进的、在路上的形象。李商隐在“马”前用了一个“征”字,杜甫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北征》,“征”不一定是打仗的意思,在这里,“征”是远行的意思,就是走很远的路。“马”字本身给人的形象就已经是在路上奔波的形象了,“征”字也是指远行、长途奔波。李商隐说,我所骑的就是这样的一匹马。骑马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可是他说,我是骑在“征马”之上,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人生的这种奔波的感受。“路绕函关东复东”,这“东复东”三个字也给人一种不停地奔波,一直向前走,从没有停下来过的感觉。
骑着“征马”到什么地方去?回家?不是。他说“身骑征马逐惊蓬”,所追逐的是什么?是蓬草。中国古人常常用蓬草来表现一种漂泊的感受。蓬草是一种草,它的茎很细,上面有一个很大的“头”,秋天的时候,风一吹,它的茎就折断了,蓬草就随风乱转,像蒲公英一样。这是一种漂泊的、没有依托的形象。中国诗人常常说人生好像是“飘蓬”,或者是“转蓬”,所以蓬草给人的感觉是漂泊无依。什么叫做“惊蓬”呢?这是说,本来就漂泊无依的蓬草,现在又被惊风吹起来。“惊风”是什么风呢?不是夏天很凉快的微风,而是忽然间刮起的一阵大风、一阵旋风。“逐”就是“随”,他说,我长途奔波,漂泊无依,我骑的是“征马”,我所追随的是在惊风之中漂泊的蓬草,我到底要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