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名师蒋言斌:做可以改变树的生长状态的园
在中南大学法学院蒋言斌教授的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幅中国地图,上面三十余个用粗笔画成的圆圈,圈出了三十多个中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也圈出了蒋老师遍布全国的授课地点。从1993年到2017年的法学本科的知识产权法、从2000年到2017年的罗马法、从1993年到2000年的全校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从2008年2017年全校工程学硕士的知识产权,从来都是站着讲课的蒋老师,在中南讲台已经整整站了24年。
1987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参加工作,1993年吉林大学硕士毕业入职中南工业大学法律系,1998年中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2000年中南大学法学院,伴随着中南大学法学学科一路走来,三十年教龄的蒋老师,仍然站在法学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满怀牵挂做“园丁”
1987年开始讲台生涯的蒋言斌老师,四方讲台从小学的自然、初中和高中的化学、大学知识产权法,一直延伸到研究生的外国民商法、博士生的私法课程。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到荣格的《心理学》,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到卢梭、孟德斯鸠,从管理学到法学,蒋老师经验丰富。2009年从英国班戈大学法学院留学归来,蒋老师增添了对教育的特别了解,特别的学习经历,让他对高等教育的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大部分学生的人格形成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完成,大学的作用便是开发潜能、掌握技能与磨练心性。职业素质比职业技能重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学生才能适应未来不同的职业选择。”
在传统观念里,职业教育大多都只与职业院校紧密联系,但在蒋老师看来,高等院校更应当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完善职业规划、学习职业知识、运用职业工具、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约束职业道德……蒋老师把“与职业素质接轨”放在大学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基础,又怎能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在蒋老师看来,职业教育的前提是要有明确对待职业的态度,一是把职业作为生活的手段,二是用职业承载理想,寄托生命之重,而最理想的状态便是介乎于生活与生命、入世和超世之间,从商如此,教书如此,做学问也是这样。这既是蒋老师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定位,也是他对学生们的殷殷期待。
蒋老师这种看重职业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萌芽在二十年前。1996年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政策,中南工业大学经济法941班的应届毕业生们,直面自主择业的压力,走进了前所未有的彷徨境地。担任班导师的蒋老师给予了这些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关注,同时,他也深深触动于职业教育的缺失给走入社会的学生带来的迷茫和焦虑。之后的二十余年,蒋老师便下定决心,要让职业教育更加地贴近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