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催发普通高中教育新变化(5)
王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必然为未来培养人才,学生要具备全球意识,能够面对作为世界公民所面临的挑战,适应多元文化,面对跨文化冲击,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世界联合学院创始人卡特·哈恩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保持进取心和好奇心、永不言败的精神、执着的追求、理性的自我否定意识,而高于这一切的是一颗同情心。
我们要提供具有国际品质的教育,不仅要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课程体系,更要有多元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学校内在的精神,在精神的指引下,把课程、服务、活动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蒙哥马利: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我相信我们学校的两项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高质量的思维品质,这些思维品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清晰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我的第一项实践是关于有序的学科之间的人文项目,我们并不单独学习历史、摄影、艺术和音乐,而是在同一堂课当中一起教这些科目,同时学生能够提高读写能力。第二个实践是采用哈佛大学研发的“学业迅捷性测量”,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测试,而是需要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思考和分析一组数据,或者写一篇有说服力的论文。学生在九年级和十二年级分别参加这项考试。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测量学生的相关品质、发展能力等数据。而这些思维品质,就是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解决问题和清晰的沟通能力。
王殿军:一所著名高中不应该只关注本学校的教育,还要心系天下。好学校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发起了“寒门英才培养计划”,每年从全国贫困县招收100名家在农村、学习优秀的初一学生参加夏令营,从中选拔20名学生参加连续6年的培养活动,助梦成千上万个寒门学子。愤于国外媒体批评中国留学中介为出国学生申请材料造假,我们联合国内几十所学校成立了“高中诚信联盟”,要为日益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基础教育争得尊严、尊敬。
陈玉琨: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全球来说都是领先的,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教育转型应该先于经济转型,中国的教育在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中国教育要转型,这意味着中国教育还有一些不圆满之处。比如,2000年推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创新能力不强等。上海、浙江作为教育改革的综合试验区,正在针对问题寻求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