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5)
社团活动作为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参与热情最高、主动性最强的项目。全校学生自发组建了三十余个社团,自聘指导老师,在学生校长助理、社团自我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有序运行。在学生送来的社团申报表上,学生把文学社命名为“清流”,话剧社名为“清歌”,朗诵队名为“清响”,学生是这样解释的:清雅不俗应该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清”是我们的文化品牌。这表明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文化,追求人文内涵。
最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为期一周的“文化教育节”,它是动态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全员参与、项目繁多、内涵丰富是“文化教育节”的三大特点,包括书画作品展、电影海报展、陶艺作品展等多个文化作品展区;还有六场主题表演,分别是辩论赛、学生原创作品朗诵比赛、十佳歌手演唱比赛、服饰文化展示、特长生展示、综艺歌舞晚会。文化教育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活动都让学生自己想象、发挥、组织。比如时装表演,服装从哪里来,展示时搞什么造型,选什么音乐,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文化一条街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保留节目,由每班学生自己主持的饮食、文化用品摊点,是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和实践现代商业文化的窗口,既要动脑策划,又要动手摆弄,更要动嘴推销,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办事和交际能力。
表层文化建设体现出以人为本,易于接受,有吸引力、创造性等特点。
学校中层文化建设 以课程和制度为载体
在常青藤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中,有这样一些科目:案例研讨式德育、中学生人际关系学、人生愿景设计指导、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心理援助与自助、名人成长与家庭环境等。学校立足江苏这块地域文化极其发达的土壤,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开设《文化江苏》课程,分“方圆揽胜、人物剪影、风俗取景、艺术大观、乡土吟唱”五大板块,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增进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校还积极倡议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设计。
事实上,课程所承载的学校中层文化建设在每一堂课里都在进行,教师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学校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碰撞、抵消、重构的动态过程中,它具有不可控制的复杂性。
相比较而言,制度文化就显得直观、可控一些。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制度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传统永远是活的,看的是当代的人有没有那发现的眼睛和活泼大胆的想象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为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我拟定了“常青藤学子做人三字歌”镌刻在墙壁上,作为学生日常品行的指导:“……讲礼义,雅谈吐,重诚信,知廉耻,有孝心,重情谊,知感恩,能宽容,志高远,品高位,宽待人,严律已。”三字短语把做人的方方面面概括其中,学生熟读成诵,受益良多。还有“忠(尽忠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亲情)、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础)、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往)、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这“立身八字诀”及其精要释义为学生树立了修身养德的标杆。每天中午半小时练字,也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全校学生浸润在古典音乐悠扬的旋律之中练习书法,这已经成为学校午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