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研讨会,让人看见中国职业教育的力量与担(5)
在此背景下,人才供给成为产业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林武川说,当前,招商港口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港口生态圈,但感到人才供给数量不足,匹配性偏弱,培养速度偏缓。为此,企业自身在开展一系列的培养计划,输出和选拔港口人才。但仅靠企业自身还远远不够,林武川表示,希望与学校探讨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更优秀的国际人才。“比如对在校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我们很乐意提供这样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如果是仅靠企业自己摸索,有时候会走弯路,甚至事倍功半。但是如果通过校企合作,借助学校丰富的师资力量的话,我觉得效果会大大增强。”
应对技术人才需求问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共识。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职教专家Oliver Diehl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来自一个手工家庭,爸爸是个烘培师,他自己也在烘培行业工作多年,所以非常清楚什么叫做工匠精神。“如果你有一个好的产品,作为生产商就会有非常高的满足感。”他以此说明职业教育要发展,首先本身要有竞争力。此外,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应对新时代的威胁和挑战。
德国职业教育享誉全球,在Oliver Diehl看来,这与企业的深度参与息息相关。他说,德国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已有超过42.6万家公司介入,他们在构建职业教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联互通同样重要。Oliver Diehl说,他们也在讨论,如何保证职业类院校与普通大学共同建立联盟,实现资格互认。“因为学生确实需要一种可以相互认可的学位。很有可能未来会出现专业硕士、专业学士这样的学位。”
“过去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最顶尖的知识学习,而现在,好的学校开始让学生去进行产教融合,携手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Claudio Boer表示,在瑞士,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应用型技术大学,而不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这是因为前者的就业很好,有的甚至没毕业就已经被企业预定了。他分析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把科研职业培训和大学的学术教育联系在一起。如今,“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但他认为,这个模式还需要再往前走一步,除了注重学生的技术培训,还要强调高技能的学习。
中国香港职业训练局执行干事尤曾家丽介绍了香港的经验。她说,香港职业训练局尤为关注护理培训、保健、设计、工程、信息技术和酒店等学科专业。她表示,面向21世纪,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年轻一代获得正确的价值知识,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她强调,香港在职业教育方面注重团队管理、自我管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开创事业,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