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学院:舶来的是“花枪”还是良方(5)
在耶鲁大学,所有本科生分住在12所住宿学院内,学院会给每个新生指定两位导师,一位负责学术指导,一位负责论文写作。这些导师从各学科专业教师中选定,在住宿学院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其职责有硬性指标规定,如负责学术指导的导师每星期应提供10小时的辅导,辅导方式为面对面交流。
目前,国内几所高校虽引入了“导师”的概念,但是对“导师”一职的理解不尽相同,且大多没有硬性规定。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的“导师委员会”由各专业教师和社会人士组成,每一两周举行一次导师面对面活动,内容不完全预先设定,形式自由。
上海大学今年聘请了10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副教授担任“驻楼导师”,他们以个别咨询、主题研讨和学术沙龙等形式,每周定期与学生交流,并与辅导员、管理员、朋辈导师和新生干部组成楼宇工作团队,协同开展课外活动。
相比之下,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的导师制更为完善,规定导师每月指导每组学生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2学时,每组学生一般8至10人,指导的学业组不超过两组。但是,这与国外住宿学院学生与导师约定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仍有差距。
除了正式的交谈、指导,住宿学院也会大大增加师生之间的非正式接触。耶鲁大学的每一个住宿学院,都设有一名院长和一名教务长,通常是德高望重或年富力强的教授,他们和家人一起住在学院内,通过与学生一起吃饭、喝茶、出席活动等,增进对他们的了解。
相比于“导师制”的模糊不清,强调学生自主管理的“导生”概念在国内高校推行起来更为顺畅。所谓“导生制”,主要是一些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住在一起,对其学习和个人生活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加强交往能力,确定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在耶鲁大学,每100个学生对应有5到6个“导生”。
下一篇:高考今日结束 开启更广阔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