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学院:舶来的是“花枪”还是良方(8)
谢宝婷则表示,该校并不太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发愁,因为在自主选择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中,社区学院建立了与专业学院的协同管理机制,所以各学院都会积极地到社区学院组织活动,以获得学生对该学院、专业和学科的了解。然而,如何传承大学精神,在课外培养平台上实现教学相长?如何激发协同创新能力,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课外培养体系构建相结合,实现第一年培养与后三年培养的无缝衔接?这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还需要学校进一步探索。
“住宿学院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国外也只存在于招生规模小、财力雄厚的精英大学。作为招生主体的州立大学、社区学院并没有类似制度,甚至不提供宿舍。”周满生说,“若高校每年有三四千人的招生规模,想让这种师生互动覆盖到每一名学生,得需要多大的人力?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人多带来的困难,也反映在学生的住宿安排上。为了公平起见,国内高校大多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安排宿舍。而在国外大学,住宿安排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人意愿。周满生告诉记者,这个工作从招生就开始了,除了分数,大学在录取时还会对学生的学业、兴趣、个性、特长、种族分布等进行全面了解。新生接到的录取通知也会附带一分详细的表格,供其填写住宿的愿望和要求。在安排宿舍时,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宗教、种族等因素都会纳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同一栋宿舍楼成员构成的多样性。
周满生认为:“在美国,住进校内宿舍,相当于享受了一种特权,因此学生要与学校签协议,同意学校对宿舍进行检查,也会承担相应义务。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由学校分配进入住宿学院,并不一定了解学校的苦心,甚至可能对参加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而无法达到效果。”
的确,在热闹的表象下,有一些学生表示,“很晕,住了一年才明白”,“和普通宿舍没有本质区别”,“我不怎么参加活动”。这与师资指导能力、活动水平以及住宿管理水平等都不无关系。
下一篇:高考今日结束 开启更广阔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