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逸航:站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海大人
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山东海洋学院招收的首届学生中的一员,他是新中国第一位站在联合国海洋舞台上的中国人。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再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24年间,他在联合国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从联合国的普通职员到高级职员,走的扎实而稳固。
从而立之年,几近花甲之年,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联合国度过,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海洋事业,他曾遍访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而奔走忙碌。
他就是联合国资深外交官、中国海洋大学1977级校友蒋逸航。
蒋逸航(左一)
成长之路:知青·木匠·大学生
1956年1月,蒋逸航出生在北京,父母皆是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当时,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父母工作很忙,童年的蒋逸航更多的是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生活,并很早学会了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等,从小培养起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1966年“文革”风雨袭来之时,蒋逸航的父亲被批为“走资派”,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他在学校里受尽了旁人的白眼。受“文革”的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蒋逸航断断续续的读完了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时,高考早已中断。在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他去了北京郊区的北七家公社八仙庄大队插队,成为那个时代众多上山下乡的知青中的一员。
1975年12月,蒋逸航从农村回到北京,进入四机部第19研究院,成为了一名木工。首先从学徒工做起,每天跟着师傅从事桌椅板凳的维修和一些特殊木器家具的加工制作。“工作不是很忙,每月还有十几块钱的工资,闲暇时间,就看会书,考大学倒是没想过。”蒋逸航说,如果后来不上大学,自己或许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
1977年10月,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的消息瞬间传遍全国,又唤醒了无数青年的大学梦。蒋逸航所在单位的同事,以及许多和他一起回城的知青都纷纷加入到报考大军中。“当时没想上大学,对大学也没什么概念,但是周围的人都在准备,我也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学”蒋逸航回忆说,当时留给他的备考时间只有15天,周围的20多个人经常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后来他干脆让人把自己锁在宿舍里专心复习。
1977年冬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如期举行,蒋逸航和全国570多万名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蒋逸航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通过录取线的30万名考生中的一员。填报志愿时,因为数、理、化成绩不错,在前去北京招生的山东海洋学院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海洋水文气象系的海洋水文专业。“父母希望我学化学,因为当时很多人不了解海洋学,对它的前景没法把握,我自己想学物理。”蒋逸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