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逸航:站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海大人(3)
按照当初的计划,蒋逸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锻炼两年,熟悉并掌握了国际海洋合作工作后就要回国。可是等到他想要离开的时候,工作情况发生了变化,发现已经离不开了,“当时我负责的很多国际海洋合作项目正处在关键推进阶段,海委会的负责人希望我留下来。在取得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后,我继续留任,工资由教科文组织支付。”蒋逸航说。就这样他在巴黎先后工作了5年多,先后参与组织了海洋陆架环流项目、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项目,特别是后者的建立,为人们实现海洋资料和信息共享,安全、有效、合理、可靠地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进行气候预测和海岸管理,提供了依据。这期间,每当有中国海洋代表团去法国参加海委会会议时,蒋逸航总会把他们邀请到自己家做客,“在异国他乡,见到国内的领导和同事,很亲切,有时候家里坐满了人,筷子不够、碗不够、椅子也不够,大家就轮流吃饭……”据蒋逸航回忆。令他欣喜的是,在代表团中还能遇见大学时代的老师——文圣常教授,“文先生总是很客气,请他去家里吃饭,他总会说‘对不起,打扰了’”。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酝酿成立西太平洋分委会,办公地点选在泰国曼谷,“因为当时的泰国政局不稳定,有关谈判并不顺利,先后和4任政府反复磋商,才最终敲定成立西太分委会的有关事项”蒋逸航介绍。1994年10月,作为西太分委会的第一个国际职员,蒋逸航被派往曼谷负责与各有关国家政府接洽,协商筹建办公室事宜,并开展在西太平洋的海洋科学项目的合作。就这样,他离开了工作近6年的巴黎,转任到曼谷开辟新的天地。这期间,他参与组织创建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东北亚区域观测系统(NEAR-GOOS),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数据和信息采集,丰富和完善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架构体系。
与此同时,在国家教委和海洋局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政府派遣李海清去巴黎海委会工作;并在国家的外交努力之下,苏纪兰教授成功竞选海委会西太分委会主席。创造了中国在海委会工作的顶峰时期。令蒋逸航最为自豪的是,199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他和苏纪兰、李海清同时出现在了主席台上。
不知不觉间,他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度过了10个春秋。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他积累下了丰富的国际海洋管理的经验,从一名海洋事务的管理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国际海洋外交官。
海洋环保:站在联合国海洋环保的舞台上
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东亚海地区海洋合作计划在全球招募项目负责人,蒋逸航抓住机会,积极申报,成功当选,负责组织开展东亚海行动计划项目,开始了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湿地的工作。由此,蒋逸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方向从海洋科学研究转向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